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探寻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胜战之道,对于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步调一致向前进、淬火成钢向一流,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履行职能使命、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听党指挥,坚决贯彻党的抗战路线方针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党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不重视掌握武装斗争和军队领导权的教训,明确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坚持实行革命的政治工作,实行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由上而下建立具有党委性质的军政委员会,进一步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贯彻执行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党绝对领导和直接指挥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既巩固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挫败了国民党企图控制吞并人民军队的阴谋,克服了党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丧失独立自主原则的右倾错误;贯彻党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战略任务。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华北、华中、华南,开辟敌后战场,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日伪军,与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日军的两面夹击之势。我抗日敌后战场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到战略反攻阶段更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坚定在党的旗帜下行动和战斗,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确保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的一致性,人民军队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由最初改编时的数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0余万人,与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谱写出无愧于民族的历史辉煌。
历史实践雄辩地证明,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不断胜利的关键所在。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我军就不可能具有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就不可能战胜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扭住听党指挥、政治忠诚这个根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党指挥枪原则落地生根、全面落实,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牢牢掌握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胜战之道。
依靠人民,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抗日战争中,党领导人民军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广泛发动群众、深入组织群众、大力武装群众,形成了军民同心英勇抗敌的强大力量,生动上演了人民战争的历史活剧。人民军队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织体制,根据各自任务,发挥各自优长,坚持战略上集中统一指挥、战役战斗上分散指挥,坚持分兵发动群众、集中消灭敌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及地方武装与根据地群众构建起了血肉相连的战斗体系,形成了“军队冲锋在前、民众支撑于后”的协同作战格局,仅平山、灵寿两个县就动员了3500多名群众,晋中军区发动10万多名群众,破坏和填埋日寇占据的公路、封锁沟;太行各县动员牛车3000余辆、群众两万余人,向平定、昔阳等前线运送粮食约80万斤;整个战役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攻克据点2993处,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新四军,你为人民死,人民得你生,大家来参军。”这首歌谣《白菜心》道出了新四军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抗战期间,新四军由组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47万多人。敌后抗战,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战争伟力有效地组织和调动起来,军民团结一心共御敌寇,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历史昭示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平战一体、军民一体,加强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新兴领域拓展、向新质力量聚焦,形成各司其责、紧密协同、规范有序的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在未来战争中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创新战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日战争中,面对气势汹汹、装备精良的日军,人民军队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善于根据敌我双方实力、战场态势变化、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创新战斗样式和作战方法手段,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克敌制胜,迸发出无穷的战争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在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广泛运用袭击战、伏击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战法打击和消灭敌人,创造了滑石片歼灭战、梁山歼灭战、沁源围困战、黄土岭伏击战和七亘村伏击战等经典战例。当敌人“蚕食”推进时,人民军队主力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紧密配合,乘敌立足未稳给予坚决打击;当敌人建立据点、碉堡时,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坑道爆破和地面游击结合,对敌进行围困,使其断粮、断水,难以立足;在时机有利时,人民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破袭战、围歼战。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在战前进行周密设伏,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担负“拦头”任务的团率先迎敌、迅猛出击,担负“斩腰”任务的团正面交敌、巧妙周旋,担负“断尾”任务的团阻敌增援、不留缺口,精妙运用“口袋阵”战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中,人民军队运用破路与围歼结合、袭扰与围困并用、诱敌与伏击配合等多种战法,主动创造战机,灵活调动敌人,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日军“囚笼政策”,赢得战役的最后胜利。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让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演绎了一幕幕敢战善战、以弱胜强的历史活剧。
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谋略的博弈。创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掌握驾驭战争实践的“游泳术”,是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深刻把握战争制胜机理的发展演变,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数智驱动、体系支撑,创新军事理论、发展新质作战力量,制定胜敌一筹的军事战略战术,不断推出实用管用的克敌制胜招法,加快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战法体系,努力做到武器装备不逊于人、战术战法高于人,提高驾驭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能力。
浴血奋战,展现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殊死之战。人民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官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展现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勇顽强,以血肉之躯护卫河山,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
1940年8月,在山西寿阳县大洛坡村,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遭遇日军偷袭,全连官兵以刺刀、枪托展开近身白刃战,激战半小时毙敌48人,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1943年3月,日伪军企图合围歼灭苏北淮海区一带新四军主力。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全连82名勇士英勇无畏、顽强战斗,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战至弹尽,全部壮烈牺牲,成为荣耀新四军战史的“刘老庄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7连6班5名战士,为了争取主力和群众撤退的时间,将日军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与四面包围的日军激战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5人毅然跳下悬崖,留下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威名。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妇女团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战至最后一刻,手挽手跳入乌斯浑河激流中壮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8年全面抗战,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58万多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人民军队的抗战实践充分证明,两军对垒,无论武器装备如何、物质条件怎样,首先要有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现代战争的强度、广度、难度远非以往战争可比,对战斗精神的要求更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始终牢记人民军队根本职能,时刻保持忘战必危、怠战必败的忧患意识,把培育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作为重要任务,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在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磨炼,探索形成战斗精神培育长效机制,把官兵的血性胆魄最大限度激发出来,砥砺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决斗争的勇气底气胆气,续写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历史荣光。